“洋彩”是督陶官唐英创新运的新名词。雍正三年(1735年)唐英所撰《陶成纪事》载:“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

在后来的乾隆8年,唐英又在《陶冶图册》内对洋彩如何作画以及瓷器如何烧制、洋彩如何调色、与珐琅彩的色彩表现都做了大量论述。

所谓“洋彩”,自然是与西洋有关,主要体现在三个:为料使得是进口西洋彩料或借鉴于此景德镇复制成的彩料。为绘画技法使用了西洋三维透视法。三为纹饰多出现洋花类的舶来元素。洋彩瓷器在乾隆时期发展迅猛,与同时期同样采用西洋彩料绘制的珐琅彩相,洋彩显出更多乾隆皇帝鲜明的个信息:器型论琢器圆器都更为丰硕,多为成对烧造,以陈设在重要宫廷殿阁之中,也更加胆丰富,艳丽。乾隆皇帝认为洋彩的绮丽多姿是本朝创举,最能体现帝国风华。

相传乾隆帝到景德镇微服私访的时候,对一位老瓷工说:“可惜这里没有会动的瓶子”。老瓷工听了此话之后冥思苦想,受到了走马灯启发,终于创制出了一种会转的瓷瓶——镂空转心瓶。

转心瓶是乾隆时期宫廷生活极尽繁荣下的产物,属于清代乾隆盛世创制的一种瓶式。是乾隆帝本人意旨下,御窑厂监督唐英,殚精竭虑创意精研之作。在一个镂雕外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内胆”上部外露,藏于外瓶内,胆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内胆活动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观不同画面,犹如走马灯般。转瓶的制作难度极大,需把外瓶底部制成鸡心状钮,内胆底心做成鸡心状凹槽,钮、槽绝对吻合。

“颈瓶”与镂空外套瓶在肩部的榫卯结构精巧,简洁且恰巧紧贴颈、肩咬合,并尤为适于旋转把玩。烧造方面,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烧成后的收缩率,稍有不慎,便可造成钮、槽不吻合,便是前功尽弃。故乾隆御窑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巨大,往往是“百里挑一”。转心瓶仅专供宫廷,取悦帝王之用。无怪乎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赏殊品也”。

此转心瓶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其中配以内胆;外壁通体以洋彩绘制纹饰。转心瓶上部为口颈部,撇口,束颈;内瓶插入外瓶内部组成整瓶;套颈表面为黄地轧道花卉如意纹,内瓶为白釉上绘蝙蝠纹;外瓶表面为黄地轧道,四面镂空为如意,折枝花卉等吉祥图案;底座为高圈足式,表面为黄地轧道,饰折枝花卉纹,瓶底内为无色白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款。此瓶两部分严密地套合一体,恰到好处地组成完美的整体,转动套颈,内瓶蝙蝠纹饰可从镂空部分隐隐透出,别有一番独特的趣味。

此件拍品将参加广东承宝瓷器专场拍卖会,有意了解、询价、竞购的客户可私信咨询详情或直接致电广东承宝市场部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