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山田五郎,美术评论家。上智大学新闻学专业,后因对西方美术史产生兴趣,赴奥地利游学。曾任职讲谈社旗下杂志总编。以犀利的文笔介绍美术、宝石、钟表等方面的内容,代表作品有《从零开始学西方绘画史》等。

古山淳子,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在博报堂任职,后自立门户。与小和田爱、上地浩之等一起策划了“变态美术馆”活动。

关于本书

本书旨在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西方艺术大师们的艺术生涯和画作的艺术特色特色。通过诙谐幽默的对话形式为读者揭示艺术大师们的神秘世界,呈现他们别样的生活以及名作诞生背后的奇闻轶事。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描述不再高冷神秘的艺术家,展现不再枯燥乏味的艺术史。

核心内容

本书内容主要来自于美术评论家山田五郎和广告文案撰稿人古山淳子等一起策划的“变态美术馆”活动。通过两位作者用漫才(日本相声)的形式,轻松地讲述了12位大师的人生故事。作者从绘画大师们不为人知的“变态”之处入手,用生动又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了名画与大师所处时代的历史与人文背景、绘画技法与题材特点,以及他们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一本关于西方美术史的“好玩儿的书”,名字叫做《美术馆里聊怪咖》。往正经了说,这本书讲的是西方美术史上12位重要画家的生平和作品,但其实里面穿插了很多八卦段子。通过这些内容,我们不仅能在谈笑间对西方美术史有个基础的认识,还会看到,艺术并不神秘高冷,艺术家也有血有肉有怪癖。而那些真正能够代表甚至引领时代的大画家,往往都是在“题材和技法”这两个方面不拘一格,既能咬住时代需求,又能有创新和突破。

这本书的日语原名是“变态美术馆”。“变态”二个字当然是调侃,意思其实是说这些大画家,不是神也不是疯子,就是性格有点古怪,是一群“怪咖”。作者聊这些“怪咖”的怪,聊谁更怪一些,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让你明白一件事:画家也是人。要了解作品,就要先要了解这个人。了解画家的情感、生活、是谁、活在怎样的时代,这就可以拉近和作品之间的距离,自然就能理解作品在美术史上的坐标和地位。艺术,也不是那么脱离现实的话题,其实每一幅画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那么了解这些怪咖,就是了解西方美术史乃至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

这本书轻松幽默,写作上采用了一种漫谈式的对话体,有点像用“对口相声”的方式来聊天。两位作者,一个逗哏,一个捧哏,两个人用特别贴近我们生活的语言介绍了这些大画家们的小性格。在这个相声中担任逗哏,也就是主讲的,是日本著名的美术评论家、西方美术史专家山田五郎。他的《从零开始学习西方绘画史》《漫步美术馆》以及这本《美术馆里聊怪咖》在日本都十分畅销。而另一位捧哏的作者,是记者和撰稿人古山淳子。

两位作者就是在轻松的问答之间,从文艺复兴三杰聊到巴洛克时期的鲁本斯、卡拉瓦乔和伦勃朗,又从新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安格尔、库尔贝和德拉克罗瓦,说到了近现代绘画历史上的马奈,和印象派画家莫奈和德加。一共12位怪咖那些“怪怪的”生平经历和重要作品,都被他们聊了个遍。

美术作品,也就是画,其实并不复杂。我们看一幅画,最直观的就是两个问题:画什么和怎么画,也就是题材和技法。当然了,经济、科技、人文、哲学等方面的发展,其实都在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在具体分析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回到画家所在的时代,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作品,理解其中的题材和技法。

虽然书里的这十二位怪咖,可以说各有各的怪。但我们也说了,我们了解他们,并不是为了搞明白谁最怪,而是要借此来了解作品,了解美术史。这十二位大画家中,最能够代表甚至引领时代的,就是腰封正面上的这三位。这三个怪咖,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达·芬奇,巴洛克时期的光影大师伦勃朗和现代印象派大师莫奈。他们是在“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上,能够不拘一格,既咬住了时代需求,又有创新和突破的人。

一个个脾气秉性各异的画家,用自己作品书写了美术史,他们三位就可以说是美术史上的里程碑了。一旦拉近了和这三位怪咖的距离,神秘的西方美术史也许就会变的很亲切,之后我们再去看那些晦涩的艺术史书籍估计就不会那么乏味了。

我们接下来,就来说说这三位怪咖代表。这三个怪咖,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达·芬奇,巴洛克时期的光影大师伦勃朗和现代印象派大师莫奈。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说说达·芬奇。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 super star。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核心叫做“人文主义”。什么是人文主义呢?人文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主义,是相对于之前中世纪的“神本主义”来说的。在文艺复兴之前,中世纪对人的思想是很禁锢的,文学绘画,都只能以歌颂神为题材。

后来社会发展,思想界文化界就主张要让文艺“复兴”,不能只是歌颂神,要关怀人,尊重人,因为人才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比如在文学界,善于历史、关注人性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就是文艺复兴的代表,而在美术界,有“文艺复兴三杰”之说,达·芬奇就是最有名的,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最完美代表”,另外两位是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想必你也听过,但是要说达·芬奇其他的作品,不要说我们普通人,即使是对美术史有所了解的内行,也说不出几个来。这是因为达·芬奇的作品,确实就没多少。达·芬奇活了67岁,作品的数量比起同时代只活了只活了37岁的拉斐尔要少得多,要是跟活到了88岁的米开朗琪罗拼数量的话,那就更是没法比了。

作品特别少,可是达·芬奇的名气却一点不输,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达·芬奇作为一个怪咖他怪在哪里了。按照作者山田五郎的总结,达·芬奇的古怪性格概括起来就是:任性的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这一点,最好例子就是《蒙娜丽莎》了。世界上的名画很多,其中有三幅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名画”,是“名画中的名画”,其中就包括《蒙娜丽莎》。顺带提一下,另外两幅是巴洛克时期的《宫娥》和我们等一会儿还要说到的《夜巡》。名画中的名画,自然是精雕细琢,那么达·芬奇画这幅《蒙娜丽莎》画了多久呢?答案是:有生之年。

达·芬奇一生都携带着这幅画,不断修改完善,想起来就画几笔,直到死去。现代技术分析,这幅画的颜料至少要有二十多层,可以说,《蒙娜丽莎》说是达·芬奇一生的压轴之作了。

《蒙娜丽莎》也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绘画技巧的集大成之作。后人总结,达·芬奇对绘画技巧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叫做“色彩透视法”,也叫“空气透视法”的技巧。达·芬奇观察到,空气并不是完全透明的,透过空气去看远处的景物,颜色就会有跟走近看不一样。比如说远处的山看起来灰蒙蒙的带点蓝色,近处的山就是更绿更鲜明一点颜色。《蒙娜丽莎》这幅画的背景就是运用了这种“色彩透视法”,显出了画面的纵深感。

除了“色彩透视法”,达·芬奇还发明了“晕涂法”。晕涂法这个词,词源是意大利语的“烟雾”,也有“模糊”和“柔和”的意思。“晕涂法”画画的效果,就有点像我们现在拍照时候的“柔光”“柔焦”的效果。一般画家画画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明显地画出物体的边缘轮廓线,上色时,颜色的过渡也经常比较“生硬”,不同颜色交接的地方会有“交界线”。

但是达·芬奇就觉得,实际上这些线也并不存在,为什么要人为地画出来?我们看到颜色的变化,实际上都是自然过渡的,那作画的时候也应该避免那么突兀。所以我们看到《蒙娜丽莎》这幅画,无论放大多少倍,色块之间的线条和边界,都是朦朦胧胧的,几乎看不明显的交界线。

达·芬奇之前的人画画可没有这多讲究,对距离的表现基本是通过“近大远小”的几何透视法来表达,同时期的画家纷纷跟风仿效。这两种技法在西方美术史上都具有开辟新时代的意义。看来用有生之年不断完善的《蒙娜丽莎》,作为名画中的名画也并不是浪得虚名。达·芬奇对绘画的各种完美主义追求,可以说都在这幅画里得到了体现。

完美主义者达·芬奇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突破自我搞创新。他天马行空,经常冒出新点子。除了画画以外,他还研究螺旋桨,研究自行车,研究机关枪,研究人体解剖学,等等等等。留下了关于各个学科门类的研究手稿,可以说几乎没有他不愿意去涉猎的领域,所以达·芬奇还有个称号,叫“最后一个全能通才”。

那为什么说达·芬奇是“任性的完美主义者”呢?这是因为达·芬奇虽然是完美主义,但是对日复一日的工作,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有点“三分钟热度”。比如说《最后的晚餐》,是给佛罗伦萨市政厅画的大型壁画。壁画的工程量巨大,咱们这位达·芬奇却放着成熟的壁画技法不用,为了追求颜色的柔和鲜艳,要挑战用木板画的技法来画壁画。结果挑战不太成功,工程一拖再拖,没办法顺利交货,达·芬奇干脆撂挑子走人不画了。后来帮他收拾残局的,是另一位画家,米开朗琪罗的徒弟瓦萨里。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画家都是先有客户下订单之后才开始作画的。没有订单画家就没资金和动力生产,可以说西方美术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付费客户的兴趣偏好。这一点很重要,之后我们还会提到。那如果是接订单,就得在满足客户的要求基础上再自由发挥,但达·芬奇却总想来点新创意,动不动就撂挑子。

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达·芬奇的作品,除了数量很有限的几幅名作之外,剩下的都是半成品和大量连半成品都算不上的草图。这样的画家,自然让客户提心吊胆觉得“不靠谱”,所以达·芬奇的订单量也就自然没多少。

在达·芬奇生活的时代,意大利是艺术的中心。最有面子的订单自然是来自梵蒂冈,来自罗马教皇的。同时期的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都给梵蒂冈的教堂做过画。可是达·芬奇呢?根本没他什么事儿,他在梵蒂冈没有留下什么画作。

虽然干活儿不靠谱,作品也不多,但达·芬奇确实是天赋奇才的大画家。达·芬奇不仅在技法上大大推进了西方美术史的进步,在题材上也不拘泥于中世纪以来以神为主、以宗教题材为主的范围。这样把神以人的面貌画出来,甚至开始以人像为主题,就是很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

追求完美画得慢,太任性订单少,任性的完美主义者达·芬奇,走的是精品路线。虽然达·芬奇是个怪咖,但是他在题材上和技法上的探索和不断创新,推动西方美术前进了一大步。

第二部分

人类历史上的画家很多,但是很多画家更像是“画匠”。像达·芬奇这样在艺术上不断追求的画家并不多。我们接下来就要说说另一位对艺术抱有真挚的热爱,不断追求创新的艺术家。他就是巴洛克时期的大画家,荷兰的绘画大师伦勃朗。也是我们刚才提到过的,另一幅“名画中的名画”,《夜巡》的作者。

巴洛克这个词,是“不规则的珍珠”的意思,咱们说珍珠,总是说正圆珍珠就贵,不规则的珍珠就便宜些。巴洛克这个词,一开始也是带着贬义的。在巴洛克时期之前,绘画的风格一直讲究“平衡主义”。比如你看《蒙娜丽莎》就静静坐在那里,露出神秘的微笑,整个画面很平衡。巴洛克主义就是不喜欢这种有点“端着”的均衡。那巴洛克是什么风格呢?三个要点:奢华爆棚,复杂爆棚,戏剧性爆棚。

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有卡拉瓦乔、鲁本斯和伦勃朗。我们也说了这巴洛克本身是一种破坏均衡的风格,这三个人在打破均衡这件事上,也各有建树。伦勃朗的特点,作者对他的评价是:一心追求艺术,明暗两重天。

一心追求艺术好懂,这“明暗两重天”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也可以用我们“画什么和怎么画”来解释。一层意思是说伦勃朗的绘画手法,他是美术史上最著名光影大师之一。另一层意思是说伦勃朗的对绘画题材的选择,经历了巨大变化。实际上,这两点都和《夜巡》这幅“名画中的名画”有着紧密的关系。

具体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又得从订单说起了。咱们也说了,画家一般都是先有订单再生产,订单多了绘画艺术才能蓬勃发展。所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美术发展水平的高低。这就是恩格斯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术到底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没有经济基础就无从谈起。从这一点上来说,美术和经济其实是相互关联的。

那么历史到了伦勃朗这个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绘画艺术也更加繁荣起来了。在达·芬奇那个时代,订单一般都是教会和王公贵族为主,大量作品都是宗教题材和贵族画像。等到了伦勃朗这个时期,随着普通民众的收入逐渐增加,画家也会开始收到一些普罗大众的订单了。

不过,普通人的财力终究还是比较有限,所以这个时候他们会定制一些“团体肖像画”,就是大家集体出资,“众筹”一幅画,价钱平摊,人人都能在画上露脸。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的“集体合影”的意思。实际上这种团体肖像画一般画出来也跟我们现在的什么会议合影、毕业合影差不多一回事,每个人都穿戴差不多一样,表情差不多一样,排排站好或者坐好,可以说画面十分乏味。

一心追求艺术的伦勃朗可不愿意用这种乏味的方式作画,他总是想办法把他们画到一个场景里去,让画面具有一定故事性。每个人都在画面中有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情,有自己的故事。

名画中的名画《夜巡》实际上就是这样一幅“团体肖像画”。这幅画的客户是一个民兵连的十几个火枪手,但画出来却一点集体照的感觉都没有,完全是民兵连在维护城市治安,在巡逻的动态场面。民兵连长前面指挥,鼓手敲鼓,火枪手们有的在擦枪,有的在装填火药,有的在吹枪上的灰尘,有的给枪上膛,男孩在奔跑,狗在叫。画中的人表情、姿势、动作,都各具姿态,呈现的效果就像是巡逻场景被伦勃朗用画笔定了格。

伦勃朗《夜巡》

在这幅画里,伦勃朗也把他光与影的处理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伦勃朗对绘画技巧有一大创新,是他对光影的处理。大家看之前的画作,就比如还是《蒙娜丽莎》,我们会感觉整个画面没有太多明暗的对比。这是让光线正面平照在画中人脸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在拍“证件照”的时候一般就是这种用光方法。伦勃朗则是改变了画面光源的布置方法,让光源从侧面上方照向画面中的人,这样画中人的脸就自然分出了“明与暗”“光与影”的区域,一下子就立体生动起来了,证件照就变成了艺术照。

伦勃朗这种布置光源的打光技巧,后来被人们称为“伦勃朗光”,到现在都还是重要的技巧,在绘画、摄像和摄影领域广泛应用。所以说《夜巡》这幅画在题材上代表了伦勃朗对艺术的的进取心,技巧上也展示了运用光影的高超技巧。

《夜巡》这幅画,也是伦勃朗人生“明暗两重天”的交界线。在这幅画之前,是伦勃朗的少年得志,在这幅画之后是伦勃朗逐渐走向潦倒。差不多就是从《夜巡》这幅作品以后,伦勃朗绘画的题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们刚才也说了,团体肖像画,是客户众筹的订单。像伦勃朗这样把大家画在一个场景、一个故事里固然很艺术,但结果就会有的人突出,有的人就不那么起眼了。再加上伦勃朗为了让画面更生动,更“带感”,运用了光影对比的手法,画中人物自然有明有暗。那些在不起眼位置的的,几乎完全在阴影里的客户就不干了。花一样的钱,我为什么只露了半个脸,这么没有存在感。面对客户的不满,一心追求艺术的伦勃朗,却坚持不认错,这就大大影响了他未来的订单情况。而且祸不单行,在画《夜巡》的这段时间里,伦勃朗的夫人病逝了,他所在的荷兰又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不好就更没人找他画画了。

遭遇了家庭变故和订单萎缩的双重打击后,伦勃朗越来越潦倒,《夜巡》也成了他人生和事业“明暗两重天”的转折点。

虽然生活越来越难,但伦勃朗对艺术的炙热追求却没有被磨灭。因为没钱请模特儿,他也不再受到订单的对题材的约束,伦勃朗就开始画平民、画老人、画小孩、画他自己。伦勃朗给自己的自画像,统计下来超过一百幅,是画自画像画得最多的画家。不同于那些“商品”性质根据订单画的画作,这些自画像是完全意义上的“作品”,纯粹属于伦勃朗自主创作的画。

这段时间,伦勃朗的绘画技巧更加纯熟,作品对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世界的刻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深度。跌入了人生的谷底反而让伦勃朗脱胎换骨,变成了真正的艺术家。他不再是接受私人定制的工匠,是通过作品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伦勃朗已经是超越时代、跨越时代的艺术家了。

山田五郎在书中特别提到了伦勃朗最后一幅自画像,叫做《扮作宙克西斯的自画像》。这个宙克西斯,是古希腊的画家,相传宙克西斯的画逼真至极。有一次他在画一个很丑很滑稽的老女人时,忽然觉得那个老女人那么丑他还照实画出来,这实在太好笑了,然后就把自己给笑死了。山田五郎觉得伦勃朗人生最后的阶段,要画一个这么一个《扮作宙克西斯的自画像》,可能是觉得自己落魄到这个份儿上还没法放弃画画也挺可笑的。

伦勃朗这种虽然说不清楚为什么要画下去,但就是停不下来的精神,我们现在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而这正是艺术家精神的重要成分。

伦勃朗的光影绘画技巧是“明暗两重天”,人生也是“明暗两重天”,但是他一心追求艺术这一点却从来没有改变过。可以说他引领了那个时代,更超越了那个时代。后来美术史的发展,也越来越注重画家的自我表达,注重作品的深度和艺术性。

第三部分

我们接下来就要介绍其中特别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位。在“画什么和怎么画”也就是题材和技法上,他的创新比起达芬奇、伦勃朗,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先来说下这位画家的名字,他就是印象派画家莫奈。印象派在美术史上是什么地位呢?印象派直接瓦解了西方绘画艺术传统,不再拘泥于把画画得“像”,而是更注重画的“艺术感”,注重画家的自我表达和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

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等等现代艺术的各门各派,都是印象派迈出瓦解传统第一步以后的事儿,都是从印象派这获得了精神营养。印象派出名的人物也不少,比如德加,其实超级人气的梵高也可以算印象派,不过他要晚一点儿,风格更颠覆一点,严格说叫“后印象派”。那莫奈在印象派又是什么地位呢?“印象派”这种画派的名字就来自于他的画作“日出·印象”。

如果非要给莫奈贴个标签,那他应该叫“热爱大自然的颠覆者”。因为太热爱大自然,莫奈颠覆了传统的的绘画技法,颠覆了绘画的题材,甚至颠覆了画家的作画的习惯,创作了全新的绘画形式。

先说绘画的手法,莫奈确立了一种叫做“色彩分割法”的作画方法,把本来应该调和在一起的颜料,不经过调和就直接画在画布上。咱们刚才介绍达·芬奇的时候说到过他的名作《蒙娜丽莎》一个很厉害的地方就是,无论放大多少倍都感觉颜色自然过渡,不留痕迹。实际上从那以后,西方绘画一直讲究颜色过渡的柔和。但到了莫奈这,他直接否定了传统。颜料不调,就直接画在画布上,毫无渐变和过渡,都是一个个色块儿。莫奈这样做,是要利用人们视觉上的“视觉混合”现象,自然产生调和效果。

什么意思呢?就是莫奈的画,走近细看,是一块儿一块儿的颜色,但是你站远一点儿看,那些颜色会因为我们眼睛的“视觉混合”调和在一起,浑然一体,十分的亮丽。要是学过美术可能就知道,第一课老师就会告诉你,颜料越混合就会越浑浊,画出来的画就会显得越暗淡。这样暗淡的色彩,就很难画出波光粼粼的水面,画出白雪皑皑的大地。莫奈想让面更明亮一些,表现出大自然光线的瞬息万变,这种色彩分割法就应运而生了。

说到这,你可能要问了?什么?大自然?刚才说的,不都是画人的么?怎么画起大自然了呢?是的,你没听错,在题材这件事上,莫奈也有颠覆性的突破。莫奈喜欢捕捉大自然光线的变化。他的作品常常离不开天空、水面这些最能反应自然光线的主题,为此他颠覆了画家作画的习惯。以前的画家即使偶尔外出写写生打打草稿,真正作画都是在工作室里。莫奈却常常把画架带到室外,直接在室外作画。

颠覆作画的习惯还不够,醉心于大自然的莫奈还颠覆性地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连作,他会围绕一个主题连续作画。什么意思呢?就好像我们现在有人玩摄影总是拍摄同一个地点,记录这个地点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风霜雨雪艳阳天之下不同的样貌。莫奈当时创造性地用绘画的方式来这么干,这么一想是够现代的吧。

莫奈对大自然光线和景物的瞬息万变十分迷恋,一个干草垛,他就不知疲倦地画了30多幅。后来他又画了杨树林,画了鲁昂大教堂,伦敦国会大厦,这都是多幅连作的作品。而在莫奈的画作里最能反映能水平的,是他的集大成之作《睡莲》。睡莲也是连作,一共有近200幅。

莫奈一生都在描绘大自然,描绘在光线、烟雾、气流变幻之下大自然种种不同的美。凭借这份对大自然的爱和对艺术的创新追求,莫奈翻开了西方美术史新的一页。

总结

说到这里,西方美术史上的三位怪咖画家我们就都介绍完了。

第一位是任性的完美主义者达芬奇,他引领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潮流。题材上开始用人的样子画神甚至直接画人,技巧上他发明了“空气透视法”和“晕涂法”。

第二位是一心热爱艺术、明暗两重天的伦勃朗。他在题材上打破陈规,画集体肖像画总会画出故事性,晚年还开创性地单纯为画而画,画了大量的自画像。技法上他发明了“伦勃朗光”这种用光方法,是一位光影大师。

最后我们讲到了热爱大自然的颠覆者莫奈,他在题材上开始以大自然为主,技巧上颠覆性地发明了“色彩分割法”,并且还开始在室外作画,还创造了“连作”的绘画形式。

就像我们一开始说的,这三位大师都是既能咬住时代性的要求,又有创新和突破的人。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些不走寻常路的画家肯定都是怪人,但可能也正是他们的肆无忌惮和不拘一格,才一步步地扩展了人类艺术的疆域。

美术史上的大明星其实远不止我们今天这三位,也远不止作者在书中说的十二个人。要想了解艺术史,只是了解这三个画家还是少了点儿。但是呢,通过了解这三位画家,了解他们是什么人,我们已经很自然、很容易就明白他们的代表作到底好在哪儿、为什么那么有名气了,同时也自自然然地解锁了对美术史的了解。

实际上,了解画家,了解作品,和了解美术史是同一件事。而了解美术史,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方面。美术其实并不只是文艺青年们的特供,绘画作品有时就是一个时代风貌的缩影。你看,在题材上,从画想象的神,到用人的样子画神,从画王公贵族,到画普通人,再到画户外的大自然。这些变化和发展的背后,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历史走向。

而在技巧上,从不断完善技巧追求画得越来越写实,到颠覆传统,追求自我表达追求视觉艺术性,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像是经济的发展让绘画走入寻常人家,像是照相机的发明会让留影纪念的功能从绘画艺术脱离出去,都说明美术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了解历史,就不应该忽视美术史这个重要视角。那要如何了解美术史呢?我们一开始就说过了,了解这些画家是怎样的人,就是钥匙。

撰写:小云脑图:摩西转述:校妤

本文转自得到APP,更好的学习体验请下载得到APP
值得推荐
讲谈社世界史全集
怎样成为演讲的高手
开发孩子的音乐潜力
高血压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