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易,从西汉开始到现代社会,一直都有人在解读,西汉京房、唐朝孔颖达、宋代邵雍(康节)、北宋程颐、南宋朱熹、清李光地等等。

如果我们普通人将这些都看一遍,是不是能看懂其中的精神不好说,一部分人估计能看出神经。

郭沫若曾经抨击林语堂看不懂易经,林语堂反击的也不客气,说“他和郭沫若的区别就是他看了没敢说懂,而郭看了,说看懂了,这就是他俩的区别”。文人说话就是厉害,骂人都不带脏字。

我觉得,郭沫若说他能看懂易经,我是相信的,毕竟人家古文化的底子在那,肯定每个汉字都能看懂。这一点,我们做不到。

但是,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因为对易经的解读一直有两条路线: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象数派重预测、重推理。义理派重思想、讲哲理、引史论经。

为什么说林语堂反击的也不客气,至少郭沫若是没有看懂巽卦。

有没有更直白的解读方式,这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我想用最直白、最简单的方式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第一、 易经是一种世界观,世界观有两种:二元论和一元论。

二元论,世界有两个本源,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两者完全独立,最早是由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提出。

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和能量是一体两面,又细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是18世纪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提出。

第二、 易经是一元论的世界观。

易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组成的一体两面。

第三、 盘古的开天劈地不是造天造地,而是将阴阳纠缠的混沌劈分开,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混沌是太极,劈开后分阴阳,此为“太极生两仪”。

第四、世界应该怎么看?盘古给出的答题工具只有阴阳两个。有人的世界很复杂,两个工具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答题工具。

第五、两仪分四象给出了新的答题工具,这个工具划出了阴阳变化的两条红线、四个节点。

两条红线十字交叉,划出了东西-南北、春秋-冬夏的分界线,四个节点也给出了万事万物趋势变化的转折点。

第六、 节点是时间轴,要描述好坏、利弊、向好、向坏,我们还需要引入更多的工具,四象分八卦。

第七、评价试卷用甲、乙、丙、丁。评价利弊用吉、吝、悔、咎、厉、凶。

上述种种随时在变化,时刻在变化是易经的理。

吉-其义为好。又分四等:吉、中吉、贞吉、大吉。

利-其义为有利。又分利、无不利、利见大人、利涉大川等等。也是云里雾里。

吝-其义为艰难。又分吝、往吝、终吝。

悔-其义为悔恨。

咎-其义为灾 害。比悔重,比凶轻。

厉-其义为危 险。

凶-其义为凶 险、祸 殃。

第八、变是常态,是谓“变易”。基本规律永远不会变,是谓“不易”。看问题、谈智慧要抓核心,是谓简易。易经的三易:变易、不易、简易。

这就是八卦的原型和解释机理。这既是方程式,也是解题大纲。